1
文通
0post
2025.11.22 15:00
:0% :0% (-/-)
人気のポスト ※表示されているRP数は特定時点のものです
小学生の時に引っ越して行った幼馴染から来たっけ
ずっと文通してだけどこの手紙貰って以降文通やめた
不幸の手紙も誰にも出さなかった https://t.co/VHdz4lpmGD November 11, 2025
文通相手さんへ
いつも楽しいやりと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年賀状交換大丈夫な方はDM下さい!
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https://t.co/Bc7aazYzGo November 11, 2025
@teachanyo ぽまえも角が立つんかーーーーーーーい
私グロスタール領にいるから文通しようね
そろそろサイドデッキマラソン行きたいね、クッキングはしません❌
同じ界隈にいても推し被らないし、地雷も踏み抜いてこないしそこら辺の信頼は間違いないトップです November 11, 2025
「不要再纠结复杂提示和上下文工程,我提倡AI写作的《写意流》」
本文根据交流记录,Gemini 3 Pro代我总结生成:
引子:一个创作者的困顿与反思
作为一个长期在文字领域耕耘,同时也是最早一批拥抱 AI 的探索者,我时常陷入一种矛盾的困顿。
现在的 AI 教程铺天盖地,都在教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提示词工程师”。我们被告知:要写出好的内容,你必须构建复杂的结构——Role(角色)、Task(任务)、Context(背景)、Constraints(约束);你必须精通 Markdown 语法,甚至要学会像编程一样写 JSON 格式;如果你写长篇小说,你还得费尽心机地把十几万字的前文通过各种外挂知识库“喂”给 AI,生怕它漏掉一个设定。
于是,我的创作过程变成了这样:每当我灵光一现,想要写一段剧情时,我不得不先停下来,去整理资料、去调整参数、去编写那个精密得像法律文书一样的提示词。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心流”断了。那股原本要在键盘上宣泄而出的创作冲动,被繁琐的“操作摩擦”磨灭殆尽。
我开始反思:我到底是在创作,还是在做填空题?
既然 AI 的理解能力和智商已经进化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为什么还要用对待“傻瓜机器”的方式去给它立规矩?我们是否低估了 AI,同时也低估了我们自己?
正是基于这种对“低摩擦、高效率、重直觉”的渴望,我构思了一种全新的 AI 交互范式。相对于那些精雕细琢、结构严密的“工笔画”式提示词,我愿称之为——【写意流】。
什么是【写意流】?
【写意流】是一种基于“高语境推断”与“思维链共鸣”的 AI 交互流派。
如果说传统的结构化提示词是中国画里的“工笔”,讲究线条严谨、细节在落笔前就已规定死;那么【写意流】就是“写意”,讲究简练笔墨,神韵自出。
它的核心操作只有两条原则:
极简输入(1-shot / 0-shot): 摒弃复杂的背景投喂和格式框架,用最接近人类口语、甚至略带碎片化的语言,直接输出你的核心想法。
意图优先: 不求每一个字都精准符合设定集,但求 AI 能精准捕捉到你想要的“氛围”、“张力”和“逻辑走向”。
在【写意流】中,我们这样与 AI 说话:
❌ 传统工笔派:
“你是一个资深悬疑小说家。请阅读附件中的 5000 字大纲。现在请根据第 3 章的设定,描写主角 A 和反派 B 的对话。要求:1. A 手里拿着枪;2. B 显得很慌张;3. 对话要体现出 A 的心理博弈;4. 输出格式为……”
✅ 写意流派:
“写一段 A 和 B 的对峙戏。核心感觉是‘暴风雨前的宁静’。A 拿着枪但没杀意,他在享受猫捉老鼠的快感;B 表面慌张但其实在拖延时间。那种压抑感要像把人的头按在水里一样。直接来。”
【写意流】的三大核心哲学
为什么这种看似“偷懒”的方法,反而能产出更好的内容?因为它基于我对人机交互本质的三个深层判断。
1. 理论基石:人类即语境 (Human-as-Context)
这是【写意流】最根本的洞察。
传统观点认为,AI 不知道前文,所以我们要把几十万字的小说原文“喂”给它,它才能写对。但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真正的“全上下文”在哪里?在作者的大脑里。
当我在构思当下的这段剧情时,我大脑中的生物神经网络已经对那几十万字的前文进行了检索、加权、情感分析和逻辑判断,最终汇聚成我现在想说的这一句话。我当下说出的这个指令,本身就是综合了全书逻辑后的“最优解”。
既然我已经完成了最高级的“计算”和“压缩”,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把原始数据丢给 AI 让它重新算一遍?
在【写意流】中,作者就是最高效的压缩算法。 我不需要 AI 知道 A 昨天吃了什么,我只需要告诉 AI:“A 现在很愤怒。” 这就够了。
2. 交互目标:模糊精确 (Fuzzy Precision)
在内容创作中,我们往往陷入对“精确”的执念。但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模糊”。
我们不需要 AI 像复读机一样完全引用上文。相反,我们需要的是“正确但不精确”。
“正确”是指:情绪对、逻辑通、味道正。
“不精确”是指:细节可以有偏差,甚至哪怕它虚构了一些设定也无妨。
因为 AI 的“幻觉”往往是灵感的来源。通过给出一个模糊但意向明确的指令(例如“概括但不考究的语言”),我们实际上是在激发 AI 思维地图中的联想能力。我们给它一个核,让它长出一棵树。至于树叶的形状,如果不对,人类作者只需花费几秒钟微调即可。这比花半小时写 Prompt 要划算得多。
3. 操作哲学:引爆而非堆砌 (Spark over Stack)
以前,我们把 AI 当作一个需要填满燃料的发动机(堆砌资料);现在,我们把 AI 当作一个充满势能的火药桶。
【写意流】的提示词,就是那一颗火星。
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规定爆炸的每一个波纹(那太累了),而是准确地把火星扔到对的位置。利用 AI 极强的通识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它自己去推演、去补全。你会发现,当你信任模型的“潜意识”时,它给出的惊喜往往超过你的设计。
【写意流】不是为了教你如何偷懒,而是为了让你回归创作的本质。
它主张把繁琐的逻辑计算留给后台,把所有关于“结构”的焦虑抛诸脑后。作为作者,你只需要做你最擅长的事:感受,然后表达。
用最直觉的人类语言,去点燃 AI 的智慧。少一点结构摩擦,多一点灵魂共振。这,就是我所提倡的 AI 写作新范式。 November 11, 2025
<ポストの表示について>
本サイトではXの利用規約に沿ってポストを表示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ポストの非表示を希望される方はこちらのお問い合わせフォームまでご連絡下さい。こちらのデータはAPIでも販売しておりま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