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 トレンド
0post
2025.11.29 02:00
:0% :0% (60代/男性)
人気のポスト ※表示されているRP数は特定時点のものです
宏福苑外墙改造承包商是一家劣迹斑斑的奸商,早就有违法前科,这样的不法商家居然可以承包如此大的工程,工程造价比市价还高出一倍!更不可思议的是,宏业建筑手上还有十三个香港大工程,这是相当反常的事情。奸商与政府官员之间私相授受,必须彻底追责。还有由民建联区议员把持的宏福苑业主委员会,最终选择了造价最高的建筑商,漠视居民提出的安全质疑,决策过程存在明显的不法行为,港府必须追查。
宏业建筑多次声称选用的大量物料符合安全标准,事发后保安局长邓炳强却说,消防员发现建筑物外墙的保护网、保护膜、防水胶布、塑胶布等均不符合安全标准。物料供应来自大陆山东的公司,这些物料的入口、经销是否合法,与承包商之间存在什么肮脏交易,不应該被放过。
政府不同部门官员,在事发前接到巿民和专业人士致信,对装修工程的防火问题提出质疑,官员们均称符合规定,风险很低,是故意隐瞒还是凟职应该深入调查。劳工处声称十六次到宏福苑现场巡查,没有发现棚网和发泡胶封窗等高度危害的情况,责任在谁身上?
2025年香港发生多起涉及大厦外墙竹制脚手架和防护网火灾,包括中环华懋大厦、房协启德协调道地盘、港大西苑宿舍地盘及德古道地盘等。香港政府面对诸多同类事件未引起警惕,也沒有全面查勘同类工程,等到宏福苑死伤惨重的事件发生,李家超才匆忙全面彻查。
宏福苑火灾已造成近百人死亡,还有近300失踪,估計伤亡人数还会大幅攀升。11月27日,中国国防部罕见针对这起人祸表态,强调解放军驻港部队“听令而行、依法履职”。这番强硬宣示背后,正值香港面临立法会选举与黎智英案宣判的双重政治压力;北京高度担忧这场民生灾难转化为对“爱国者治港”管治威信的冲击。
一般而言,火灾救援属于特区政府自治范围,除非港府请求,驻军不轻易介入。中国国防部第一时间主动提及“听令”与“履职”,表面上是救灾承诺,但在政治语言上向外界释放“强力维稳”讯号,确保香港动荡时刻仍受严密掌控。
为防止民怨扩大,特首李家超召开记者会后3小时,警方迅速宣布逮捕宏业建筑公司3名负责人,指控其涉嫌严重疏忽。港府与北京迅速将矛头指向建商,是为了展现究责决心,将公众怒火指向“人祸”与个别厂商疏失,从而建立防火墙,避免质疑声浪蔓延至特区政府的监管体系,动摇“由治及兴”的政治叙事。在2019年后,北京极力想证明铁腕治港模式优于以往,这场暴露城市脆弱性的致命大火,无疑是给港府和北京狠狠搧了一巴掌! November 11, 2025
3RP
如果能够保障监管核查,施工规范,材料合格,三者缺一不可的情况下,用所有符合规范的施工材料都是相对安全的。无论是防火剂处理后的竹棚,还是普通的金属脚架。
首先从科学定义上来说,竹子和铁都属于可燃物。
在大陆消防分类中,竹子属于甲类固体可燃物,块状铁属于不燃物。铁粉,铁屑被列为可燃固体和爆炸性粉尘。
香港的消防分类,我不了解,无法定义。
两者对比来看,铁比竹子更不易燃,燃点更高,可持续燃烧时间更短。
竹子的燃点大约在200-300度。物理结构中,竹子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空心管道和孔隙结构。这种结构会使得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就像天然的烟囱一样,有利于氧气流通和热量传递,从而助长燃烧。
竹棚在香港的文化意义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香港的老手艺传统和传承的竹棚搭建经验,快速,高效且环保等优点,让港人从小看着竹棚搭建长大,它造就了香港很多的巨型建筑,已经形成了香港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港人的普遍认知中:普遍默认大街上正在使用的竹棚都有事先涂抹好防火化学剂的,所以认为竹棚不仅是香港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安全且不可燃的。(事实上,竹子是可燃的,至于易不易燃,助不助燃,要看它是什么情况下的竹子)
在大陆的日常生活和普遍认知中:竹子是可燃物且是易燃物。因为农村的柴火很多都用到了干竹子。
所以潜意识里,认为即使是涂抹过防火化学剂也依然是易燃物。如果曾经发生过火情,就应该寻找更好的材料去替代或者尽可能规避使用。
情景假设:
假设同时让100公斤的竹棚和100公斤的铁架子同时扔进持续提供高温的巨大熔炉里。那么竹棚会迅速被点燃,并且作为主要燃料持续燃烧,且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的爆裂,出现碎片等飞溅的火星。直到100公斤的竹子基本化为灰烬。
而铁会被加热到通红甚至溶化。在熔炉极端的环境下,表面也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但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因为一旦表面的铁被反应掉,需要新的铁露出来,一旦离开熔炉,反应会迅速停止。
从续航能力来说,竹棚的作为助燃剂和作为燃料的主体,续航能力远远强于铁。
竹子的4种状态
竹子可以被分为大约4种状态,新鲜竹子,干燥的竹子,涂抹了防火剂的竹子和充分燃烧后碳化的竹炭。
新鲜竹子不易燃。可以做竹筒饭的材料,喝酒喝水的水杯,因为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云南等地区都有竹筒饭的传承。但是长期烧灼依然会在烧干竹子内部的水分后被点燃。
干竹子易燃,尤其是充分晒干了水分,变脆变硬的干竹子,一掰就断,剥脱成竹片时也是很好的火引子。在农村广泛使用。
涂抹了化学剂的竹子,不易燃且能提高燃点。
化学剂的作用是(尽可能)阻止燃烧和提高(一定的)燃点,只要脱离火源的情况下,一般都能逐渐熄火平复。确保作为施工材料可以延长使用时间和降低安全隐患。
但从现有的建筑材料特性来说,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阻燃的材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阻燃材料都不存在完全阻燃。在表层剥脱或燃点达到后,依然可以被点燃或持续燃烧。
竹炭
经过高温完全碳化后的竹子,作为竹炭,完全的多孔结构,硬度很高很耐烧。一两根竹炭就可以户外烧烤大半天了。所以竹子真的很助燃也很耐烧,即使只是冒烟了,也是着火的一种初步状态。
以及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情:
涂抹过防火化学剂的符合材料规范的竹棚,依然会随着被风吹日晒,重复使用后导致老化,表层脱落,风干风化等问题,防火等级会随着使用时长和次数直线下降。
那么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易燃物导致竹子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和达到燃点,它就势必会变成燃烧持续时间长的燃料和助燃剂。
竹棚的传承
如果想要竹棚传承下去,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材料的合规,工人的施工规范和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管。涂抹阻燃剂的竹子多久后不能复用,施工工地绝对禁烟,定期巡防排查,这都是考量范围内的基本要求。
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材料不合格,材料老化失效,施工混乱,施工材料胡乱堆砌...那么单从更加安全和规避隐患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更建议选择火情风险更低的材料。
这是一场人祸:
我认同港人的说法,这是一场人祸。
因为所有的施工类工程项目都是由人做的,机器人尚且还做不到这么多复杂的施工内容。而只要有人参与的工程,就一定有安全隐患和利益纷争。
我做室内设计出身,画每一套图纸前,都需要打印至少5大页的施工要求,材料规范和国家条例。
只是做个室内设计,我们都很怕工人吸烟乱丢烟头,何况是修楼。单从防火材料来说,只要预算充足都会给客户上更高级别的。因为无法保证工人不会违规操作,比如一边施工一边抽烟,比如无法保证业主家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任何火情。
很多人会说,应该去找主因,而不是纠结次因。
但在我看来,这次香港大埔修楼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这场大火的充分要素。甚至可以说要素齐全。如果有纵火犯,这是一场策划的非常完美无缺点的巨大纵火案。
工人吸烟,一点就着的阻燃网,声称保护玻璃却最易燃的发泡胶,风吹日晒后重复使用不知还能否防火的竹棚,封闭的窗户,不会响的警铃,八面通风的大楼户型,着火后形成的烟囱效应,楼内看不到火情的居民,还有消防喉管都伸不到的高楼层...
所有的要素点,连成一条线最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火网。
工人吸的烟随手点燃了阻燃网,阻燃网火点蔓延到发泡胶,发泡胶极速燃烧升温形成温室,达到燃点的竹棚向上引火扩散火情,燃烧后爆炸的竹片飞溅到隔壁楼的阻燃网上,加剧蔓延。
竹棚在建筑外墙以及阻燃网和发泡剂形成的高温温室中延长了可持续燃烧时长,变成了火情中的助燃剂和燃烧体。点燃了室内的可燃物,蔓延到了房子里。而外建筑的设计,又恰恰对应了瑞士火炬的结构,形成了最终的烟囱效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熔炉。
以上环节,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这场燃烧了2天,在28号白天还又复燃的火灾,或许就能烧的慢一点,能够逃出来的人就会多更多。
一点思考:
如果施工规范,部门监管,材料规范都做不到最佳。那么发生火灾就根本无可避免,要么做好灾前隐患排查,要么做好灾后救援预案。
最重要的是,想要传承一门老手艺和文化,更加需要政府和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培养好高素质的手艺人,做好日常巡查和制定施工准则,保证材料的最佳阻燃性,让它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传递下去。
它依然可以是香港专属的文化符号和传承手艺。
而不是1年发生8次棚架相关火情,都永远只归咎为其他易燃物引起的棚架起火,只看是谁起的火,而不问责是哪个环节没有做好防范。
一切只问起火原因,不总结起火经验规避风险的行为,都是对火情的不重视,也是对人命的罔顾。明知会被易燃物引燃,为什么不去排查和制定更高标准的竹棚使用规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忽略任何一点小火苗的力量。
最后,我已经删除了前面的推文。
因为我看到竹子不助燃也不易燃的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但我忽略了我是从科学角度,材料角度去看定义,而其他大多数人是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去看待。这两者都符合对一个事物不同情况下的看法。这点是我的疏忽。
我不想跟不了解建筑材料特性的人吵架,对我来说人命大于一切。如果一定会发生火情,而有更能制造逃生窗口时间的建筑材料,我依然会建议替换材料。
如果换成铁,它更高的燃点是不是就可以制造出更长的逃生窗口期,从而逃跑出更多的居民呢?也许就会有更多人可以活下来。
如果想保留竹棚这样的文化象征,那么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去提高用料标准,制定更高的施工规范,实施监管准则,定期巡防排查,让它真正得以延续下去。
今天从香港长大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了竹棚对他们的意义。已经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因此也并不希望看到香港政府的不问责,一刀切,直接取缔竹棚。
今年6月份刚刚去旅游过。那是我的低谷时期,人生中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压力,那里南边小岛上的风土人情治愈了我,那里的海洋馆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希望香港一直好,也希望它永远独特。 November 11, 2025
2RP
如果能够保障监管核查,施工规范,材料合格,三者缺一不可的情况下,用所有符合规范的施工材料都是相对安全的。无论是防火剂处理后的竹棚,还是普通的金属脚架。
首先从科学定义上来说,竹子和铁都属于可燃物。
在大陆消防分类中,竹子属于甲类固体可燃物,块状铁属于不燃物。铁粉,铁屑被列为可燃固体和爆炸性粉尘。
香港的消防分类,我不了解,无法定义。
两者对比来看,铁比竹子更不易燃,燃点更高,可持续燃烧时间更短。
竹子的燃点大约在200-300度。物理结构中,竹子的内部有许多细小的空心管道和孔隙结构。这种结构会使得它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非常大,就像天然的烟囱一样,有利于氧气流通和热量传递,从而助长燃烧。
竹棚在香港的文化意义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香港的老手艺传统和传承的竹棚搭建经验,快速,高效且环保等优点,让港人从小看着竹棚搭建长大,它造就了香港很多的巨型建筑,已经形成了香港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
在港人的普遍认知中:普遍默认大街上正在使用的竹棚都有事先涂抹好防火化学剂的,所以认为竹棚不仅是香港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安全且不可燃的。(事实上,竹子是可燃的,至于易不易燃,助不助燃,要看它是什么情况下的竹子)
在大陆的日常生活和普遍认知中:竹子是可燃物且是易燃物。因为农村的柴火很多都用到了干竹子。
所以潜意识里,认为即使是涂抹过防火化学剂也依然是易燃物。如果曾经发生过火情,就应该寻找更好的材料去替代或者尽可能规避使用。
情景假设:
假设同时让100公斤的竹棚和100公斤的铁架子同时扔进持续提供高温的巨大熔炉里。那么竹棚会迅速被点燃,并且作为主要燃料持续燃烧,且在燃烧过程中不断的爆裂,出现碎片等飞溅的火星。直到100公斤的竹子基本化为灰烬。
而铁会被加热到通红甚至溶化。在熔炉极端的环境下,表面也可能会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但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因为一旦表面的铁被反应掉,需要新的铁露出来,一旦离开熔炉,反应会迅速停止。
从续航能力来说,竹棚的作为助燃剂和作为燃料的主体,续航能力远远强于铁。
竹子的4种状态
竹子可以被分为大约4种状态,新鲜竹子,干燥的竹子,涂抹了防火剂的竹子和充分燃烧后碳化的竹炭。
新鲜竹子不易燃。可以做竹筒饭的材料,喝酒喝水的水杯,因为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云南等地区都有竹筒饭的传承。但是长期烧灼依然会在烧干竹子内部的水分后被点燃。
干竹子易燃,尤其是充分晒干了水分,变脆变硬的干竹子,一掰就断,剥脱成竹片时也是很好的火引子。在农村广泛使用。
涂抹了化学剂的竹子,不易燃且能提高燃点。
化学剂的作用是(尽可能)阻止燃烧和提高(一定的)燃点,只要脱离火源的情况下,一般都能逐渐熄火平复。确保作为施工材料可以延长使用时间和降低安全隐患。
但从现有的建筑材料特性来说,几乎很难找到完全符合阻燃的材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阻燃材料都不存在完全阻燃。在表层剥脱或燃点达到后,依然可以被点燃或持续燃烧。
竹炭
经过高温完全碳化后的竹子,作为竹炭,完全的多孔结构,硬度很高很耐烧。一两根竹炭就可以户外烧烤大半天了。所以竹子真的很助燃也很耐烧,即使只是冒烟了,也是着火的一种初步状态。
以及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事情:
涂抹过防火化学剂的符合材料规范的竹棚,依然会随着被风吹日晒,重复使用后导致老化,表层脱落,风干风化等问题,防火等级会随着使用时长和次数直线下降。
那么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易燃物导致竹子温度在短时间内升高和达到燃点,它就势必会变成燃烧持续时间长的燃料和助燃剂。
竹棚的传承
如果想要竹棚传承下去,我认为,最重要的依然是材料的合规,工人的施工规范和政府部门的大力监管。涂抹阻燃剂的竹子多久后不能复用,施工工地绝对禁烟,定期巡防排查,这都是考量范围内的基本要求。
但如果监管不到位,材料不合格,材料老化失效,施工混乱,施工材料胡乱堆砌...那么单从更加安全和规避隐患的角度,我个人认为,更建议选择火情风险更低的材料。
这是一场人祸:
我认同港人的说法,这是一场人祸。
因为所有的施工类工程项目都是由人做的,机器人尚且还做不到这么多复杂的施工内容。而只要有人参与的工程,就一定有安全隐患和利益纷争。
我做室内设计出身,画每一套图纸前,都需要打印至少5大页的施工要求,材料规范和国家条例。
只是做个室内设计,我们都很怕工人吸烟乱丢烟头,何况是修楼。单从防火材料来说,只要预算充足都会给客户上更高级别的。因为无法保证工人不会违规操作,比如一边施工一边抽烟,比如无法保证业主家一辈子都不会发生任何火情。
很多人会说,应该去找主因,而不是纠结次因。
但在我看来,这次香港大埔修楼中所有的环节都是这场大火的充分要素。甚至可以说要素齐全。如果有纵火犯,这是一场策划的非常完美无缺点的巨大纵火案。
工人吸烟,一点就着的阻燃网,声称保护玻璃却最易燃的发泡胶,风吹日晒后重复使用不知还能否防火的竹棚,封闭的窗户,不会响的警铃,八面通风的大楼户型,着火后形成的烟囱效应,楼内看不到火情的居民,还有消防喉管都伸不到的高楼层...
所有的要素点,连成一条线最后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火网。
工人吸的烟随手点燃了阻燃网,阻燃网火点蔓延到发泡胶,发泡胶极速燃烧升温形成温室,达到燃点的竹棚向上引火扩散火情,燃烧后爆炸的竹片飞溅到隔壁楼的阻燃网上,加剧蔓延。
竹棚在建筑外墙以及阻燃网和发泡剂形成的高温温室中延长了可持续燃烧时长,变成了火情中的助燃剂和燃烧体。点燃了室内的可燃物,蔓延到了房子里。而外建筑的设计,又恰恰对应了瑞士火炬的结构,形成了最终的烟囱效应,成为了一个巨大熔炉。
以上环节,缺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这场燃烧了2天,在28号白天还又复燃的火灾,或许就能烧的慢一点,能够逃出来的人就会多更多。
一点思考:
如果施工规范,部门监管,材料规范都做不到最佳。那么发生火灾就根本无可避免,要么做好灾前隐患排查,要么做好灾后救援预案。
最重要的是,想要传承一门老手艺和文化,更加需要政府和行业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管,培养好高素质的手艺人,做好日常巡查和制定施工准则,保证材料的最佳阻燃性,让它以最安全有效的方式传递下去。
它依然可以是香港专属的文化符号和传承手艺。
而不是1年发生8次棚架相关火情,都永远只归咎为其他易燃物引起的棚架起火,只看是谁起的火,而不问责是哪个环节没有做好防范。
一切只问起火原因,不总结起火经验规避风险的行为,都是对火情的不重视,也是对人命的罔顾。明知会被易燃物引燃,为什么不去排查和制定更高标准的竹棚使用规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要忽略任何一点小火苗的力量。
最后,我已经删除了前面的推文。
因为我看到竹子不助燃也不易燃的观点,我是完全不赞同的,但我忽略了我是从科学角度,材料角度去看定义,而其他大多数人是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去看待。这两者都符合对一个事物不同情况下的看法。这点是我的疏忽。
我不想跟不了解建筑材料特性的人吵架,对我来说人命大于一切。如果一定会发生火情,而有更能制造逃生窗口时间的建筑材料,我依然会建议替换材料。
如果换成铁,它更高的燃点是不是就可以制造出更长的逃生窗口期,从而逃跑出更多的居民呢?也许就会有更多人可以活下来。
如果想保留竹棚这样的文化象征,那么动员起来,自上而下去提高用料标准,制定更高的施工规范,实施监管准则,定期巡防排查,让它真正得以延续下去。
今天从香港长大的朋友口中,了解到了竹棚对他们的意义。已经是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象征。因此也并不希望看到香港政府的不问责,一刀切,直接取缔竹棚。
今年6月份刚刚去旅游过。那是我的低谷时期,人生中面临着重大危机和压力,那里南边小岛上的风土人情治愈了我,那里的海洋馆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希望香港一直好,也希望它永远独特。 November 11, 2025
2RP
香港政府からお手紙来ていた。12月7日の選挙の投票時間は8時半から20時半迄だったけれど、それを7時半から11時半までに拡大するよと。日曜も遅くまで仕事だったり、ちょっと北の方に遊びに行って帰りが遅くなったりする人たちの便宜のためかな。ありがたいね。てか、選挙するの? この状況下で。 https://t.co/gkXnnmIHC2 November 11, 2025
1RP
好多嘅倭国人對喺執勤中死亡嘅消防員同埋喺火災中救出寵物嘅消防員深深感動呀。
我相信香港人一定要調查呢個大災難嘅原因,同埋將呢件事再次傳達畀倭国人啦。
我期待見到廉署採取行動,亦期待見到香港政府嘅黑暗面被揭露。 November 11, 2025
香港火災関連の投稿をいいねすると、中国に呑み込まれた香港、デモの時から腐ってる香港政府、気高きデモ隊の精神、みたいなお気持ちポエミーな気持ち悪い倭国人のポストがタイムラインに溢れてきて吐き気がする November 11, 2025
<ポストの表示について>
本サイトではXの利用規約に沿ってポストを表示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ポストの非表示を希望される方はこちらのお問い合わせフォームまでご連絡下さい。こちらのデータはAPIでも販売しておりま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