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管
0post
2025.11.17〜(47週)
:0% :0% (40代/男性)
人気のポスト ※表示されているRP数は特定時点のものです
中国无法逃离的王朝周期律,从开国创业的休养生息,到中兴鼎盛的繁荣幻梦,再到晚期衰落的集体悲剧。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并非天命使然,而是权力、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多重失衡的必然产物。以下这些16大核心特征,不是孤立的“症状”,而是相互缠绕的“毒藤”——初期隐伏如种子,中期纠缠成网,晚期爆发成火。王朝的“防火墙”再厚,也挡不住人心向背的洪流。
1. 权力过度集中:决策系统的“单点故障”
皇帝权力越集中,决策越依赖个人能力与精力。当中央成为唯一节点,信息堵塞、言路封闭、负荷过载是必然。秦始皇废分封、集军权,仅15年即爆陈胜吴广。汉武晚年集权过度,为外戚宦官争权埋下伏笔。权力集中并不是强,而是脆弱。单点故障会在危机来临时迅速放大。
2. 中层官僚的“二次中央化”
王朝的真正运作,不在皇帝,而在中层。这群掌握文书、税收、治安的官吏,常常会把中央政策“改写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东汉郡县受外戚与宦官控制,诏令难下基层,董卓趁虚崛起。唐代藩镇坐大,安禄山节度使化身“小王国”。当中层官僚成为“第二中央”,中央就失去统治能力。
3. 腐败系统化:从“个人问题”到“制度问题”
腐败不是王朝灭亡的原因,而是其他问题的加速器。最危险的不是贪,而是贪腐变成组织化、帮派化。和珅集团侵吞占财政两成,嘉庆初财政几乎停摆。魏忠贤掌东厂卖官敛财,使明朝政治彻底黑箱化。当腐败成为“制度”,国家的神经系统就被掏空。
4. 税负压垮小农:当国家吃掉人民的生存空间
小农经济是中国历代王朝的根基。根基被吃掉,王朝必亡。明后期“一条鞭法”后税负实际超过60%,河南湖广流民千万。北宋花石纲摊派逼民反,方腊起义令江南重镇动荡。国家越想从基层榨取,基层越快变成火药桶。
5. 土地兼并极端化:贫富断层是最硬的历史规律
土地集中到极端程度后,农民大面积失地,最终引发社会断裂。东汉末豪强占地过半,黄巾军主要由失地者构成。宋末土地兼并加强,南方贫民加入方腊军潮。土地兼并像冰雹,一旦开始,就会打穿整个社会。
6. 生存线崩塌:饥荒+瘟疫=叛乱动员加速器
天灾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天灾与人祸叠加。东汉末大瘟疫致人口骤减,黄巾席卷全国。明末小冰期大旱,李自成军从饥民中长成百万势力。饥荒不是叛乱的原因,但饥荒让每个原因都更快变成火焰。
7. 阶级固化:当底层看不到上升通道
一个社会能忍受贫,只要能向上走。但当阶级固化,大规模的愤怒就会积蓄。清八旗体系占资源却不纳税,引发强烈反满心理。明代阉党世家把持朝政,使平民知识分子彻底绝望。人民不是被贫困逼反,而是被绝望逼反。
8. 人口压力失衡:增长过快或骤减都可致命
人口是国家的“载荷参数”。这个参数如果失衡,社会每个齿轮都会咔嚓一声。清康乾人口从1亿涨至4亿,人均耕地减半,太平天国随即爆发。东汉末人口腰斩,军阀开始“争人口”,导致无尽屠杀。人口压力过高会引发资源争夺,人口骤减则引发秩序真空。
9. 自然灾害密集化:天灾不是原因,而是导火索
灾害是试金石,用来测试一个王朝是否“还能管”。当国家财政薄弱、基层断裂时,一次灾害就能让整个系统失控。明末连续大旱使西北成为李自成的最佳动员区。东汉末黄河泛滥直接推升黄巾军规模。天灾来临时,制度才能露出真正的底色。
10. 财政崩塌 + 外敌冲击:最致命的双重打击
单独一个都不致命,但同时出现=灭国定式。清道光财政断流,鸦片战争赔款叠加太平天国。南宋财政枯竭后再遇蒙军南下,只能一路弃城。国库空了,军队就空了;军队空了,江山就空了。
11. 军事疲弱或内耗:武力不是用输的,而是耗没的
军事失败往往是长期衰弱的结果,而非那一战的失误。北宋重文轻武,积弱至靖康之耻。明万历援朝耗干国力,为后金迅猛崛起创造空间。军事是国家的“最后保障”,一旦松动,灾难从外部倒灌进来。
12. 技术停滞:当世界在变,王朝拒绝改变
技术不是文明的装饰品,而是文明的免疫系统。清乾隆时期禁火器、禁海贸,面对蒸汽铁甲舰毫无招架之力。宋代科技虽发达,却未形成军工体系,终被蒙古骑兵击穿。当创新失去制度支撑,一个文明就开始变老、变钝、变得无力。
13. 外交孤立:自我封锁就是自我削弱
闭关锁国不是“自信”,而是自我放逐。明永乐后海禁,使海权萎缩、倭寇狂涨。清乾隆拒绝平等外交,使后续冲突不可避免。当你拒绝世界,世界会用非常粗暴的方式来提醒你。
14. 意识形态高压:当思想被锁死,制度也会死
思想越紧,制度越硬;制度越硬,越容易折。清朝文字狱使知识分子沉默。明代八股取士把人才限制成一种模板。一个社会不能靠“禁说”维持秩序,只能靠“能说”发现问题。
15. 监控国家化:恐惧是最低效的治理方式
当国家依赖密探、密折、厂卫来维稳,结果往往是反效果:明朝厂卫给了皇帝恐惧,也给了人民愤怒。雍正密折制度造成中央与地方全面互疑。恐惧不是秩序,恐惧只是“秩序正在崩坏”的症状。
16. 教育僵化、人才断层:王朝衰亡前的“智力枯竭期”
教育体系如果只能复制,而不能创造,国家就会进入智力衰退。清末面对工业文明毫无应对能力。宋代过度依赖文官体系,军事人才真空使国防脆弱。没有人才,国家像一艘没有舵手的船:会动,但动向全凭风浪。
最后,王朝不是被打死的,而是自己倒下的。所有王朝的灭亡,都不是被敌人打垮,而是被内部的毒藤缠死。外敌、叛乱只是“推倒最后一块积木的手指”。而真正让积木塔如此脆弱的,是财政、军政、中层腐败、基层崩溃、技术停滞、阶级固化等“结构性力量”。理解这16条毒藤,我们就能理解:王朝周期不是命,而是机制。崩溃不是偶然,而是结果。 November 11, 2025
31RP
正常來說參政的門檻應該要比旅行高得多吧?
國民黨連參政都可以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算是本國人民所以不用放棄國籍證明"來大放水了,以後台灣政府還能管制中國人入境嗎?人家入境之後賴著不走可以趕人嗎?賴得久了可以不給健保嗎?可以不給投票權嗎?
國民黨認定他們就是本國人民耶! November 11, 2025
15RP
《为什么我会选择 SOAR?因为我看见了一个叫 Patrick Tsang 的男人》
老实讲,我不是那种轻易会被项目打动的人。这个圈子看久了,大家都太会讲故事:一句“改变世界”,能用十年。可真的能落地的,少得可怜。
但这次,我因为一个人——Patrick Tsang,决定认真走进 SOAR。
说句实话,我第一次看到 Patrick 的背景时,只能感叹一句:“怪不得 SOAR 能做成这样,背后站着的不是普通人。”
他是亚太地区非常知名的投资人,这种“知名”不是靠吹出来的,是靠一个个真金白银的项目堆出来的。
1. 他不是投资人,是“投过无数大局的老江湖”
Patrick 参与过的 IPO、并购交易多得数不过来,投资版图横跨香港、中国内地、北美、欧洲。
这种跨度其实很可怕——说明他不仅懂一个市场,而是懂“全球的钱怎么流、趋势往哪走、什么赛道能做大”。
我最服他的案例,是 FuboTV。
这个项目被他成功推上市,融资 25 亿美元,市值最高冲到 100 亿美元。
我身边做 VC 的朋友都说过一句话:“能把公司带上市的人不少,但能把公司带上市又做成明星项目的,凤毛麟角。”
Patrick 就是那种凤毛麟角。
2. 不是一般家族办公室,是实打实的重量级资本
他创立的 Tsang Group,管理的资产是“数十亿美元”级别,主要投前沿科技和新兴科技赛道。
我对这种家族办公室向来很敏感:管理规模大不大?投不投硬科技?投资逻辑纯不纯?有没有长期布局?
Tsang Group 的回答基本都是“是的”。
这种级别的投资机构,基本不会碰“不靠谱的项目”。
他们选项目是挑剔的、谨慎的、专业的。
而就是这样的人、这样一个机构,
选择了 SOAR,支持 SOAR,甚至支持 SOAR 的首个发射项目 Empulser Enterprises($CPT)。
这对我来说,比任何营销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3. 当我看到 SOAR 的模式,再配合 Patrick 的背景,我突然懂了:这事有点未来感
SOAR 是做什么的?
一句话:让创业者不稀释股权就能融资,还能保持完全控制权,同时获得全球的流动性。
这个模式对创业者太诱人了。
尤其是现在这个环境,市场谨慎、资本挑剔、融资难度比三年前大了十倍。
但 Patrick 为什么愿意支持 SOAR?
我自己的理解是——
他看到了“资产发射平台”这种模式的时代价值。
创业融资几十年来被写死了:
要钱?拿股权来换。
想发展?那就让渡控制权。
SOAR 不按老路走。
它让初创团队能靠自身价值增长而获得流动性,而不是靠卖股权换钱。
这种模式在香港、新加坡、迪拜这些创新金融环境成熟的地方,是有巨大潜力的。
而 Patrick 一直深耕这些地区,也深度参与国际资本运作,他能看懂的东西,一般人看不懂。
4. 我为什么参与?因为 Patrick 给了我“底气”,SOAR 给了我“期待”
我加入 SOAR 的活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但当我越看 Patrick 的履历、越了解 Tsang Group 的全球布局,就越觉得 SOAR 是一个罕见的“靠谱 + 大格局”的组合。
SOAR 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参与方式;
而 Patrick 的加入,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这不是一个随便玩玩的小平台,这是一个可能影响未来融资方式的项目。
作为普通参与者,我当然不能说我能看得多深。但我至少知道一点——
当一个能把公司送上市的人,一个能管理数十亿美元资产的人,一个全球投了无数成功项目的投资人,站到某个平台背后时,那平台一定值得看。
5. 写在最后:我不是盲目乐观,但我愿意押一把未来
如果没有 Patrick,我可能不会花这么多时间了解 SOAR;
但因为他,我愿意认真研究、愿意参与、愿意投入。
投资世界里,有些机会不是看噱头,而是看“谁站在那”。
Patrick Tsang 站在 SOAR 背后——
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足够强的理由。
所以我来了。
带着好奇、带着期待,也带着一点“希望押中未来黑马”的私心。
我相信,这趟旅程会很值得。
https://t.co/9sThUqD9aI
@LaunchOnSoar November 11, 2025
8RP
用真实数据告诉你,内容传播背后的5个底层逻辑是什么,以及你该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一口气拆解了Reddit 今日热帖》
🔥案例1:100美元干掉4000美元报价
标题:《Got quoted over k for an epoxy floor in my garage. I did it for under 0…》数据:7,067赞,910条评论,r/DIY传播要素:极致反差 + 实用价值
这是今天我看到的最典型的“反差传播”案例。
作者在标题里直接扔出了一个比较:专业公司报价超过4000美元,他自己花不到100美元就搞定了。这个40倍的价格差,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评论区里,最高赞的几条都是在问“具体怎么操作”“材料在哪买”“能管多久”。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户不只是在看热闹,他们是真的想学。
传播公式:反差越大 × 实用价值越高 = 传播力越强
反差越大 × 实用价值越高 = 传播力越强
这类内容的传播动机很明确:转发给朋友,帮他们省钱。这是最典型的“社交货币”——你分享这个内容,就是在告诉别人“我是个省钱高手”。
🔥案例2:社恐人的自我暴露
标题:《meirl》(就是一张梗图)数据:33,804赞,629条评论,r/meirl传播要素:极致共鸣 + 情绪释放
r/meirl(me in real life)是Reddit上最火的子版之一,专门分享各种“就是我本人”的梗图。
今天上榜的这条,内容应该是关于社交恐惧或者尴尬瞬间的。为什么这么火?
因为它打出了一张“我也是这样”的牌。当你看到这个梗图,会瞬间感觉“天哪,这不就是我吗!”这种共鸣感,让人忍不住想转发。
评论区里,629条评论几乎都是在分享自己的类似经历。这种“自我暴露式互动”,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
传播公式:共鸣越强 × 表达成本越低 = 参与度越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好内容不是让人觉得“你很牛”,而是让人觉得“我们是一类人”。
🔥案例3:倭国夫妇的善意瞬间
标题:《Japanese couple on a train ducked and happily moved out of the way to let a passenger capture this photo of Mt. Fuji》数据:19,865赞,114条评论,r/MadeMeSmile传播要素:温暖情绪 + 文化认同
这是一个典型的“正能量传播”案例。
故事很简单:列车上,一对倭国夫妇主动低头让开,让其他乘客能拍到富士山的照片。就这么一个小举动,获得了近两万赞。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因为它触发了一种“人性之美”的情绪。在一个充满负面信息的世界里,这种小小的善意瞬间就像一道光。
评论区里,很多人在说“这才是文明”“Faith in humanity restored”(对人性的信心恢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分享这个内容,是在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传播公式:情绪价值 × 价值认同 = 自发传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们不只会分享有用的内容,也会分享能表达“我是谁”的内容。
🔥案例4:HIV起源的百年秘密
标题:《TIL scientists have been able to trace the start of HIV/AIDS to King Leopold's Belgian Congo, originating as far back as 1909…》数据:18,955赞,575条评论,r/todayilearned传播要素:认知缺口 + 知识货币
r/todayilearned(今天我才知道)是科普类内容的天堂。
这条帖子的力量在于:它告诉你一个你不知道的事实。HIV/AIDS的起源能追溯到1909年的比利时刚果?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个。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缺口营销”。当你看到标题时,大脑会自动产生好奇心:“真的假的?怎么追溯的?”然后你就忍不住点进去看。
评论区里,575条评论大多是在补充更多的历史细节。这种“知识交流氛围”,让内容的价值持续放大。
传播公式:信息新奇度 × 知识权威感 = 社交货币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们喜欢分享能让自己显得“见多识广”的内容。
🔥案例5:《拯救大兵瑞恩》的bug
标题:《In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Tom Hanks blows up a tank by shooting it with a pistol, but people still praise this movie for realism for some reason》数据:23,699赞,1,417条评论,r/shittymoviedetails传播要素:打破常识 + 幽默感
r/shittymoviedetails(糟糕的电影细节)是一个专门吐槽电影的子版。
这条帖子的魅力在于:它挑战了一个“常识”。《拯救大兵瑞恩》一直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现实主义标杆,但作者指出:汤姆·汉克斯用手枪炸坦克……这合理吗?
这种“翻车式吐槽”天生具有传播力。因为它满足了两个需求:1)挑战权威;2)幽默感。
评论区里,1,417条评论分成了两派:一派在继续吐槽其他电影bug,另一派在辩解说“其实是飞机炸的”。但无论哪派,都在参与讨论。
传播公式:颖覆程度 × 娱乐性 = 话题热度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人们喜欢看到“权威被打脸”,特别是当这个打脸还很有趣的时候。 November 11, 2025
2RP
Aptos 牛就牛在它压根没打算跟别人一样去搭积木,而是直接从底层把账户、身份、钱、应用这些东西拧成一股绳,让它们天生就认识彼此
别的链基本都是这么玩的,钱包一个样,身份又一个样,支付还得靠第三方,跨链再上个桥,应用跟应用之间完全不打招呼
老玩家咬咬牙还能用,想让星巴克、耐克、环球影城这种体量的公司把业务搬上来?光对接那七八个互不认识的服务商就能把人劝退
Aptos 反过来干,直接在协议层把这些坑一次填平:
• 账户抽象玩得特别死,外接 Google、Apple 登录就能直接出链上地址,社交恢复、多签这些都是开箱即用
• 身份和权限直接长在 Move 的资源模型里,天然就是对象级隔离,想做社交关系、会员等级、权限控制,比 Solidity 顺手太多
• 稳定币、RWA、支付轨道底层就对齐了,USDC、USDT 跑得飞快,Thala、Amnis 再把流动性池子打通
• 不同应用直接共用同一套账号、同一张关系图、同一套支付通道,不用每家都重写一遍登录和转账逻辑
别的链是给你一柜子螺丝刀扳手,Aptos 是直接甩给你一套已经装好系统的 iPhone 开发机,安全、权限、支付全给你配齐了,写业务就行
对大公司来说,这才是真降维打击:
1、上链成本直接砍一截
不用同时跟七八家 Web3 厂商扯皮,一套 SDK 基本全搞定
2、用户体验终于像个正常互联网产品
换个 App 不用重新登录、重新授权,资产、会员权益、消费记录全链通用
3、钱的事终于能管住了
从稳定币到法币通道都在一条高速跑道上,不用跨来跨去掉手续费掉头发
所以你才看到 Aptos 上能跑通,倭国主题公园的全链票务、韩国财阀系的数字藏品平台、迪拜世博会那种官方背书的超级项目、东南亚几千万用户的电竞社区会员系统,这些项目方根本不用先补 Web3 拼图课,直接插进一个已经建好的世界就开干
别人在卷单点性能,Aptos 在卷让区块链终于像个能用的东西,现在看来,它确实卷赢了一大步
#KaitoYap @KaitoAI @Aptos $APT #Aptos #Yap November 11, 2025
2RP
東京着。
スペア・・・改め、いまでは一軍の笛たち。能管(プラ)は、新規に購入しました。
失くなった笛は帰ってきませんが、失くなった笛で稽古した時間は残るので、この子達もよく鳴ってくれます。
ケースに入れるの怖いので、リュックに入れて移動。これも又、破損や、音の変化が怖いのですが…() https://t.co/KszLAfu4jY November 11, 2025
2RP
波场 TRON 能量租赁:高效交易的新选择
在波场 #TRON 网络上,能量是链上交易和智能合约执行的关键资源。通过 #JustLendDAO 的 Energy Rental,用户可以轻松租赁所需能量,降低手续费支出,提高链上操作效率,让交易顺畅进行。
能量租赁机制使用户无需一次性持有大量能量即可完成高频交易和复杂操作。只需按需租用,就能在保证交易速度的同时节省成本,为个人和开发者提供更灵活的链上体验。无论是跨境支付、DeFi 操作,还是链上应用交互,Energy Rental 都能确保资金和交易的高效流转。
这一服务不仅优化了 TRON 网络的使用体验,也进一步凸显了 TRON 生态在降低链上门槛、提升用户便利性方面的持续创新。通过智能管理和灵活租赁,用户可以专注于交易和应用开发,让 TRON 的高速、高效网络真正发挥价值。
立即体验 Energy Rental,让你的 TRON 之旅更智能、高效。
@justinsuntron @trondao #TRONEcoStar November 11, 2025
1RP
将纳神的这个采访翻译了下,有需要的收藏起来慢慢品;
本期采访主要是围绕着 《招聘》
00:00
Nivi: 我是 Nivi,欢迎收听 Naval 的播客。今天我们要聊聊招聘、用人、团队和企业文化。
Vinod Khosla 有句名言:“你打造的团队就是你打造的公司”
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告诉你这是个技术游戏,但实际上,这是个招聘游戏。
00:22
所以我找出了 Naval 在 2025 年 8 月发的一条推文:“创始人可以把一切都授权出去,除了招聘、融资、战略和产品愿景”
00:35
Naval: 招聘是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你需要创造力,你需要充满动力的人。理想情况下,早期的员工应该个个都是天才。
他们能自我管理,低自我,工作勤奋,能力极强,是构建者,懂技术,也许有一两个销售,但你不可能盯着每一件事,你不能搞微观管理。
早期员工就是公司的 DNA。当你把招聘外包出去,让别人来负责面试、做招聘决定,而你没有直接参与或拥有一票否决权时,那是悲哀的一天。
那意味着公司不再由你直接驱动,中间隔了一层机械传导系统。就像隔空操作一样,中间有机械连接,通常还隔着距离。而其他人不可能像你作为创始人那样拥有同等水平的挑剔眼光。
公司开始变质的关键规模点,不是像 20、30 或 40 人这种随意的数字。而是当创始人不再直接招聘和管理每一个人的那一刻。
一旦出现了中间管理层,你就与公司有些脱节了,你直接推动产品团队从 0 到 1 的能力也就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你不能外包招聘。人们以为可以,他们雇猎头,或者外包一部分人才搜寻,但我认为这都很难。
01:59
招聘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那些显而易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最优秀的人真的只想和最优秀的人一起工作。
与任何水平不如自己的人共事,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认知负担。
如果周围都是不如自己的人,这种感觉越强烈,他们就越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去别的地方,或者应该去干自己的事。
最好的团队是能够相互激励的。他们互相强化,每个人都想让对方刮目相看。
02:30
有一个很好的测试方法:当你招聘一个新人时,你应该能对他/她说:“走进那个房间,里面坐着团队里的其他人。你随便挑一个,不管是谁,把他们拉到一边聊 30 分钟。如果你没有被那个人折服,你就别加入我们”
这就是你需要保持的标准,尤其是对于前 20、30、40 或 10 个你直接管理的人。
03:10
对于这些早期员工,你要找什么样的特质?
巴菲特有句老话:“智慧、精力和诚信”我会加上一条:低自我。
低自我的人更容易管理。他们较少卷入人际冲突。他们更在乎工作本身,而不是搞办公室政治或争抢功劳。你更容易扩大管理规模。你可以管理 30 或 40 个低自我的人,但可能只能管理 5 个高自我的人,因为你要整天安抚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我觉得 Vinod 的那句话绝对正确:你打造的团队就是你打造的公司,尤其是前 N 个作为公司 DNA 的人。
03:48
回到那条推文:你不能外包融资。因为投资人投的是你。如果你外包融资,那你外包给的那个人其实才是真正运营公司的人。好的投资人绝不会投一家由代理人来融资的公司。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银行家融资的公司往往一开始就走偏了。你不需要银行家来帮你融资。当然,到了后期轮次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在早期,如果你需要雇人来融资,那说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04:24
战略:你必须设定并传达战略。
产品愿景:这个是有争议的。有些创始人会外包产品愿景,但我认为,你的工作是找到最好的团队,将他们的能量提炼成完美的产品,将他们的知识和创造力实体化。你需要统一产品愿景。
任何复杂的产品,都需要有一个人在脑海里完全掌握它的全貌。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个以上的创始人会有帮助。因为很少有人能同时搞定融资、招聘,并且脑子里还装着完整的产品愿景。乔布斯是其中之一,马斯克可能也是。但通常你会看到两人组合:一个擅长销售(最好也有构建背景),一个擅长构建(最好也有点销售意识,因为他得去招其他工程师)。
我不认为这四件事(招聘、融资、战略、产品愿景)里的任何一件可以外包。
05:33
Nivi: 公司里永远不会有比创始人更好的招聘者。 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在任何成功的创业公司里,创始人总是最棒的招聘官。
第二,反过来说,作为招聘者、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贡献者,创始人的素质就是公司能招到的人才素质的上限。 你永远招不到比你更好的人。
05:59
Naval: 没错。人们常说:“招比你强的人。”我觉得这不太管用。比你强的人不想为你工作太久。
当然,如果你建立了一个巨大的企业,有网络效应,有惊人的产品,那时你也许能招到比你强的人,因为你带来的不仅仅是你自己。
但在早期,公司只有你。如果别人想为你工作,你至少要在他们的水平线上。这就是为什么早期投资人如此看重创始团队。他们不在乎早期的进度、合作伙伴或领域专业知识。他们只想看你有多强。
而证明你有多强的最清晰的方式,就是看你能招到多么优秀的人。
06:44
Nivi: 不能外包招聘的另一个原因是:招聘需要极大的创造力。
否则,你做的事情就跟世界上其他所有公司一样千篇一律,最后你招到的人也跟其他公司里那些可替换的员工没两样。
所以,不要把你对招聘一无所知看作是劣势。
07:08
Naval: 绝对的。在我最近的一家公司,我觉得我招到了目前为止共事过的最棒的团队,而且我打破了无数规则。
每一个招聘,我们都必须打破某种核心规则。我们打破了关于通勤的所有异议;我们解决了“哦,我有孩子了”的问题;我们解决了“我不行使期权”的问题;解决了“我还在大学里”的问题;甚至解决了“我想和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工作”这种职业追求的问题。
在 2025 年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在拼命抢 AI 人才和工程师。对顶级工程师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因为新工具让他们拥有了极大的杠杆效应。
你必须非常有创造力,你必须打破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能外包招聘。外包的人不知道哪些规则可以打破,哪些不行。他们是 HR,他们不敢打破规则。
但作为创始人,你可以打破股权分配表的规则。你可以为了某个人给更多的股票;或者你得说服他们为什么不能打破某些规则;你可以调整薪酬结构、入职日期、工作时间、地点、头衔、汇报对象、办公环境,甚至让他们跨部门工作。
你必须打破规则才能得到最优秀的人,因为最优秀的人不是机器上的螺丝钉。 他们不适合那些整齐舒适的格子里。他们是跨学科的,虽然他们可能暂时戴着“软件工程师”或“产品经理”的帽子,但优秀的人无所不能。
10:06
你不仅要在招聘上打破规则,还要在公司运营上打破规则。
每一家好公司都是特立独行的。它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你不能直接移植。
举个例子,在我最近的公司,我们不用 Slack。
特别是在小公司,Slack 会变成一个闲聊的地方。它就像邮件一样,太容易给一大群人制造任务了。我花 5 秒钟发一封邮件给 20 个人布置任务,却要消耗他们一整天的时间来回复。这制造了一种极不对等地浪费他人时间的能力。
随着时间推移,邮件退化成了低信噪比的媒介。于是我们转向了短信,因为发短信的门槛更高——“如果你要给我发短信,最好是重要的事。”
群聊也是一样,如果有人发太多,你就退群了。
Slack 和群聊平台有一种类似的动态:随着时间推移,它们会退化成人们在空气中问随机问题、预言未来、搞政治、争吵、谈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它们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建立团队文化的娱乐平台,这没问题,但这是一种高噪音、低信号的沟通方式。
如果你没有 Slack,当你有问题时,你必须先自己深入思考并尝试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你得搞清楚公司里谁可能有答案,然后去找到那个人——这是打扰别人的行为,所以你得想好怎么得体地去问。
你可以说这种沟通成本太高,限制了公司规模化。但这正是重点!
当你有一小群聪明人试图把产品从 0 做到 1 时,你最不需要的就是规模化。规模化是你的敌人。 你只需要一小群人就能创造伟大的东西。
乔布斯在苹果实行保密制度,不仅是为了保密,也是为了防止团队之间过度交叉,互相干涉。马斯克鼓励人们走出会议室,只开站立会议。贝佐斯有“两个披萨原则”。这些都是创始人为了“去规模化”公司所做的尝试,把它拆解成更小的组件,让人们真正干活,而不是把时间花在会议和办公室政治上。
Slack 打破了这些界限,让 50 个人同时在一个群里互相浪费时间。
如果你强迫人们在互动时必须深思熟虑,你就从“会议时间表”转变成了“创作者时间表”。人们就有了不被打扰的大块时间进行深度创造。在这个拥有无限杠杆的时代,创造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
你需要让你的员工感到“无聊”,而不是“忙碌”。总是用琐事让他们忙得团团转是没效率的。你需要给他们构建者的时间,让他们能进行深度创造。
11:42
Nivi: 这让我想起 Nassim Taleb 的观点,他说永远不要雇助手,因为助手反而会让你为了给他们找事做而变得更忙。
你还在 2025 年 7 月发推说:“创业公司的工作就是寻找未被发掘的人才,并将他们的能量提炼成产品。”
14:55
Naval: 显然要有产品愿景,显然要找人才。但关键在于“未被发掘”
如果你能轻易从远处识别出某个人才是谁,那别人也能。你必须在别人之前找到他们。
Elon Musk 是这方面的大师。他的剧本很有意思:
第一,选择一个极其大胆的使命。 一天只有那么多小时,你反正是要工作的,不如做点大事。最优秀的人深知这一点。他们不想做那种浪费生命的电子游戏或加密货币赌场。当他们看到一个能表达自己作为工程师或艺术家的机会时,他们会被大愿景吸引。比如,“我们要去火星”或者 Sam Altman 的“我们在构建通用人工智能”
第二,你要做得早。 你要在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不可能或者不酷的时候就开始做。Elon 在太空变得很酷之前就做了 SpaceX,所以他能在所有人之前从 NASA 和波音挖走最好的工程师。
如果你在一个拥挤的赛道,你就得更有创造力地去寻找“未被发掘”的人才。
等到一个人在 Twitter 上出名了,或者拿遍了奖项,那时候再招就太晚了。
要成为一名伟大的招聘者,你首先必须是一名伟大的人才搜寻者。
这意味着你要有品位,你要对人感兴趣,你要花时间。
比如我的联合创始人,他喜欢找那些捣鼓怪东西的人。不是那些做主流项目的人,不是那些正在训练更好的 AI 模型的人,而是那些在边缘地带做奇怪项目的人。比如用奇怪的机器学习算法做微气象预测的人。他会花一两天时间读他们的代码和论文,深入理解,然后给出一个修改建议,并发邮件给那个人。
那个人会觉得:“哇,居然有人在关注我在角落里捣鼓的东西,还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
最棒的是,他做这件事不是为了招聘,而是因为他真的感兴趣。这就是他的品位让他能找到特定类别的人才。
所以你必须去未被发掘的地方找人才。
我们最近在公司招了个助理,就是我在餐厅遇到的人,他非常有服务意识,虽然从没在科技公司干过一天,但你能看出来他做任何事都很棒、很有格调、很用心。我们录用了他,这就像一场赌博,但在未被发掘的地方找人就是这样。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外包招聘。外包的人没有那种品位。工匠对其他工匠有品位。构建者对其他构建者有品位。 这很难外包。
顺便说一句,我很讨厌那种还没证明自己能营销自己、就来应聘做营销的人。如果你想招人做社交媒体,那他们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最好做得非常棒。
20:16
Nivi: AngelList 做的一件有创意的事是把我们的一楼变成了咖啡馆,叫 Founders Cafe。那里不断有各种创始人——单枪匹马的、两个人的——来来往往。很多公司最后做不起来,这时候我们就有机会在他们失败时招揽他们。这是普通猎头想不到的主意。
20:46
Naval: 我觉得更进一步,你应该开那样一家咖啡馆,不是为了招聘,而是因为你单纯喜欢和创始人待在一起。这样更真实,不像是在工作,你会做得更好。
21:08
Nivi: 2025 年 8 月你发推说:“每一个伟大的工程师也都是艺术家”
21:15
Naval: 我对艺术的定义很宽泛:为了事物本身而做,并且做得很好,通常能创造出美感或强烈的情感。
很多工程师是内向者。我顺便说一句,我讨厌“死宅”这个词,这只是贬低内向者的一种方式。内向者倾向于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而不是直接表达。他们创造艺术。
在我现在的公司,至少一半的工程师在业余时间都有严肃的艺术创作。从优雅的数学证明,到计算机艺术,到泥塑、设计衣服、门把手、水瓶,甚至制作音乐视频。
我看到很多优秀的工程师在玩 AI 艺术工具,比所谓的“艺术家”玩得更起劲。因为他们不觉得被威胁,这就只是个工具。
任何为了事物本身而做,并且尽力做到极致的事情,都是艺术。
伟大的工程师就是艺术家。他们只是选择了工程作为媒介。工程是将你的想法和艺术转化为能实际运作、有用处的东西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是美的。
比如 AirPods。你看它的造型,它令人满足的“咔哒”关盖声,它像鹅卵石一样光滑的手感,以及它是如何在满足大规模生产成本的同时做到这一切的。这就是艺术与工程的奇迹。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还是崇拜苹果。因为那是一家由真心在乎的工程师艺术家组成的公司。
25:15
Nivi: 对我来说,任何职位的理想人选都是:懂技术,是艺术家,能不断生成新知识,并且最终能通过代码、产品或 AI 自动化自己工作中重复的部分。
25:51
Naval: 我觉得很对。你说自动化时没提“通过流程或堆人来自动化”,那是最低级的自动化。
人是社会性动物,一旦你把太多不同类型的人混在一起,水平就会向平庸回归。如果把政客和工程师放在一个房间,他们最后聊的肯定是旅游和食物,因为那是安全话题。
如果你真的想要那种使命导向的强文化,你不能混合太多不同种类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早期团队看起来像邪教。他们是偏执狂,他们很怪,但他们怪得方向一致。
27:05
Nivi: 有个著名的创始人曾说,在早期创业公司,你最不需要的就是所谓的“多样性”。你需要的是单一文化,所有人都坚信同样的东西。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会把时间都花在争论上。
27:39
Naval: 创始人想受人欢迎,所以对外宣称自己注重共识。但我见过的每一个伟大创始人,无论远近,都是极其有主见,甚至在运营上近乎独裁的。
早期团队是有主见的,产品也是有主见的。有主见意味着你有强烈的愿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你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景,你会做出一堆互相冲突的功能大杂烩。
Jack Dorsey 说过:“限制细节的数量,并把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
这一点在消费级产品中尤为重要。所有的好产品都是通过极简获胜的。ChatGPT 也是因为比 Google 更简单才赢的。要做到简单,你必须极其有主见,甚至可以说是偏执。你必须删掉每一个多余的点击、按钮和设置。
设置菜单里的选项,其实是你把自己该负的责任推卸给了用户。
30:16
Nivi: 巴菲特说招人看三点:智慧、精力和诚信。Joel Spolsky 说要招“聪明且能把事搞定”的人。
对我来说,在智慧这方面,只有一个重要的测试:他们能否生成新知识? 换句话说,他们有创造力吗?否则你招的就是个应该被自动化的机器人。
30:47
Naval: 是的。每个人都想做独特、有创造力的事。
我们现在其实处于一个“搜索过程”中。好创始人能快速迭代,并在每次迭代中提炼出洞察。
不是说只要花 10,000 小时就能精通,而是看你有多少个学习循环。迭代就是:你做一件事,测试结果(最好是在自由市场或物理法则下测试),分析哪里行哪里不行,基于此做出新的创造性猜测,然后重来。
你能进行这种旋转、这种迭代的次数越多,你学得就越快。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大公司抄袭创业公司,只要创业公司还在不断快速迭代,大公司抄过去的时候,创业公司已经跑到迷宫的更深处了。
34:25
Nivi: 还有一点,作为招聘者,你得小心那些会把平庸带进来的人。他们会不自觉地招跟自己像的人。比如有人想选一个顾问,理由是“和他在一起更有趣”。我的“有趣”是指做出伟大的产品并成功,而不是性格上的好玩。
36:01
Naval: David Deutsch 可能会说:“当你玩得开心时,你是在你的学习能力边缘进行学习。”
如果你不觉得有趣,说明你没学到新东西。如果太焦虑,说明超出了你的能力。如果你在能力边缘操作,你就进入了“心流”
40:42
我的联合创始人跟我现在有一个新标准:只招天才。
这是一个很刺耳的词,但这设定了一个极高的门槛。这是一种天生的自我限制。 因为这意味着你可能一个月只能招到一个天才。但这没关系,哪怕你只能组建一个 10 个天才的团队,你也已经遥遥领先了。
天才不一定是全能的,他们可能只是还没找到发挥天赋的领域。 有时候人们只是因为生活中的琐事或处在错误的环境里而表现不佳。作为投资人或创始人,如果我能识别出某人的“天才区域”,我就能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48:47
Nivi: 总结一下,创业公司的最高指令就是永远不要在人才上妥协。
我宁愿在客户体验上遭受短期打击,也不愿在团队质量上遭受短期或长期的打击。
49:07
Naval: 我用两个字总结:精选人才。
这也是我未来的哲学:我只想和天才工作,只想和自我驱动的人工作,只想和低自我的人工作,只想和处于技艺巅峰的构建者、工程师和艺术家工作。
就这样。你必须愿意精选人才。
这意味着你也要愿意解雇。如果你不解雇不合适的人,你就是在自欺欺人,你的公司就会慢慢腐烂。
另外,不要试图填补职位空缺。这是个陷阱。如果你为了填个坑而招了一个不是天才的人,那就错了。
真正的天才是极其特立独行的,他们长得都不一样,你没法把他们塞进盒子里。
所以,甚至不要为了“职位”去招聘。你要清楚你需要的大致能力,然后去寻找能覆盖这些能力的天才。如果你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天才,哪怕没有空缺,也要把他招进来,把他像珍宝一样收藏起来。你永远不会后悔。
最后,在早期,你要像对待敌人特工一样警惕每一个试图把平庸带进公司的人,包括你自己。因为那是人性,也是毁灭公司的根源。 November 11, 2025
1RP
『 核心贡献=大毛 』
我正在以N+1的方式低资金成本撸毛,分享点个人看法,希望对大家也有所启发。
N=多个泛撸
1=精撸
策略:多动嘴+少花钱
----------------------✂----------------------
➡️嘴撸
自从Kaito把嘴撸量化后,嘴撸几乎是阳光普照,大型KOL吃得嘴角流油,中小KOL也收获不错,随后工作室进场就把嘴撸锤平了。
现在,小账户嘴撸简直是地狱级难度,项目方要么暗设各种恶心的规则,要么河拆桥装都懒得装了,要么扣扣搜搜超长解锁,反正就是让撸ser多干活少拿钱,最好只干活不拿钱,还要感恩戴德。
✨嘴撸=泛撸,撸到=白赚,撸不到就当闲扯淡。
➡️精撸
大型项目不缺流量,也看不起嘴撸平台,更不需要拿钱喂嘴撸狗,但大多数项目都会把核心贡献者的位置摆得很正。
比如Monad泛撸狗颗粒无收,但核心建设者吃一顿饱的能管三年。
所以我认为,以后深度嘴撸不是不停发推,而是要做更有建设性的工作,撸进核心圈可能有大毛。
但这种决策的风险很高,一是时间/精力成本很高,二是项目方的不确定性,三是非常卷,没合适的角度很难进核心圈,项目选择/参与角度/持续建设三者缺一几乎就宣告撸毛失败。
确定性很重要,比如 @zama 就很具确定性,明确要发币,明确只要核心贡献者不要泛撸狗,明牌奖励NFT和真金白银,项目又是巨额融资的赛道龙头,这种项目没理由不去卷。
比如 @arc ,绝对是天王级项目,也极大概率会发币,但目前对撸ser不太友好,一是贡献时间不确定,二是贡献方式只能靠猜(目前我认为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是卷DC)。
可以肯定的是:
1/ Arc肯定会成功,撸ser能不能吃肉不得而知。
2/泛撸狗极大概率会被锤,因为Circle太有钱了,名声太大了,用户群体太宽泛了,没理由给泛撸狗。
✨精撸=撸进核心圈,铆足劲撸看好的项目,撸到=大毛。
➡️公售
好的公售一定会卡条件,要么卡资格,要么卡额度,要么卡Kyc,要么都卡,比如Buidlpad上几期的公售,能打到几乎都能赚钱,但前提是有资格打就行。
垃圾的公售没那么多条件,但很容易被项目方噶,比如Kaito上的某些公售,开局即Rug,敢随便塞钱吗?
✨精撸=好公售的门票,拿到几乎能稳赚。
➡️多管齐下
嘴撸/ 精撸/公售不仅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只要你能撸进核心圈,吃肉是极大概率的事,即便没有空投,也能拿到更低的公售价格和更高的额度,或者其他的福利。
✨1>N
泛撸=博概率,不求大毛,有毛就行。
精撸=力争撸进核心圈。
策略=多动嘴+少花钱(因为穷)
----------------------✂----------------------
我建了个Arc X社群,喜欢 @arc 项目的又又可以多交流, 争取人人单毛A7。
社群门:
https://t.co/AyWVzsNVLs November 11, 2025
1RP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4n9NIZMeiJ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QRZqgM5SyC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IEVZ7qh2gj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RP1VrhodzR November 11, 2025
过去我对比特币的“管理方式”很传统:要么在 CEX 里躺着吃点零头,要么自己手动再平衡。最近换了个思路,把一部分 $BTC 放到 @MMTFinance 的 LBTC/WBTC Vault,让 NODO 的链上 AI 主动择势。它会在 $LBTC 和 $WBTC 之间实时调整,跟随更强的趋势,目前基准年化大约 13%,确实高于多数 #BTCFi 基线
细节也挺关键:$LBTC 来自 @Lombard_Finance,Sui 上约 M TVL,流动性深;存取灵活、收益按份额记,配合 #SuiNetwork 的性能,交互体验和我在 Momentum Perp 上的 sub-second 体感一致。实际观察下来,波动期 AI 的轮动比我手动更果断,回撤控制更清晰,这点让我愿意给它更高的权重
长期我会把一部分收益去锁成 veMMT,叠手续费和回购红利;之前空投很多用户最高 90% 是 veMMT,这种“参与→积累”的设计也强化了长期心智。旧世界是存币等行情,新世界是让 $BTC 被链上智能管理并把权利重心放回协议层
你更倾向被动持币,还是把一部分 BTC 交给链上 AI 管理? #DeFi #BTCFi $MMT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2LoDpABcRt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8Vgxs9SuI1 November 11, 2025
@skb23ok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本当に能管さんのお陰でメンタル保てたって時が沢山あって…感謝してもしきれない…!
最近メキメキ結果残してて嬉しい!
いつかデカい大会の決勝で戦いましょう…!!🔥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Mb7ACCis2x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4kWcb3Xzye November 11, 2025
倭国の能管、独特な音色にハマる!あの演奏者のライブ、Xで話題になってる 神秘的な雰囲気が好き!み💐んなの推し能管曲は? 能管 伝統音楽 https://t.co/Zr820JeDjD November 11, 2025
<ポストの表示について>
本サイトではXの利用規約に沿ってポストを表示させていただいております。ポストの非表示を希望される方はこちらのお問い合わせフォームまでご連絡下さい。こちらのデータはAPIでも販売しております。



